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杂志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访黄埔抗战老兵张远

日期:2024-05-20 10:23:00 来源: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24年1月29日,笔者在句容采访了黄埔抗战老兵张远。他今年101岁,精神很好,仍能清楚地叙述当年从军打仗的经历。

  张远出生于1923年,父亲在句容商会做会计,母亲是家庭妇女。张远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操持家务,一家人的生活井然有序。

  1937年淞沪抗战失败,日军大举西犯。12月5日,日军侵入句容。从这一天开始,句容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正在上初中的张远随父母到溧阳乡下避难。一天,张远外出找食物时,遇到一个远房叔叔。叔叔告诉他,日本鬼子进句容后到处烧杀抢劫,一个邻居出去救火,被鬼子用刺刀捅死,吓得没人敢救火。他的学校全被烧了。日本鬼子不光放火烧房子,还往抓来的伤兵身上浇汽油并点火烧,把抢来的贵重物品全部打包装上卡车,送到码头,用船运回国。句容暂时回不去了,正好第三战区在溧阳招兵,张远和哥哥报名参军,弟弟留下照顾父母。

  张远因为有文化,被留在司令部做文书。一天,司令部来了一个营长,张远一看,是堂哥张振翼(毕业于黄埔军校13期)。张远对堂哥说,他不想在司令部干文书,想上战场打鬼子。堂哥对他说:“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靠武功高强,猛打猛冲,一腔热血就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我们一直闭关锁国,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日本通过工业革命成了强国。他们军官的军事素养、指挥能力都很强;士兵训练有素,能迅速执行上级命令,并保持高度的战斗效率。我们这边不少指挥官战术思想僵化,士兵文化低,反应太慢。每次战役下来,我们的伤亡人数都远远超过日军。现代战争,没有文化肯定不行。军校就要招生了,你到军校,学好本事,把鬼子赶出中国!”

  1940年,张远考入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军校生活很紧张,每天早上,军号一响,穿衣、打绑带、整理被子、刷牙、洗脸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吃饭时间也有规定,时间一到,不管吃没吃完,都要立即把碗放下。少数同学吃不了苦申请退学,也有的不告而别。张远能吃苦,对学习内容接受也快,经常受到教官表扬。张远说:“我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堂哥的话常在我耳边萦绕——学好本事,把鬼子赶出中国!”

  军校的教官教学很有方法。有位黄教官知识渊博,能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讲得有趣易懂,大家都喜欢听他的课。黄教官讲文化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举的几个事例张远至今记忆犹新。淞沪抗战期间,一次部队组织夜袭,请炮兵部队配合,结果炮兵的炮弹全打歪了,造成步兵伤亡很大。上级调查发现,炮兵部队用的地图是英国人绘制的,图上桥梁、河流、房屋等都标注得很清楚,为什么出错呢?原来英方的地图是英尺制,炮兵计算射程,转换公尺制时,算错了。张远问:“为什么用英国人的地图?”黄教官说:“我们缺少绘制地图的专业人才。中国的文化人太少了。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单靠满腔热忱肯定不行,必须有文化。淞沪抗战期间,像这样血的教训不止一次。”还有一次,一支地方部队在蕴藻浜阵地防御时,上级送来美式武器,师长高兴得不得了,可打开一看,说明书全是用英文写的。师部只有一个参谋懂英语,不巧的是那个参谋前一天被日军飞机丢下的炮弹炸伤,去医院治疗了。这批武器最终没能发挥作用。

  淞沪抗战前,军统成功拉拢驻上海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武官。淞沪抗战打响,没有回国的武官每次得到日军要轰炸某处的情报都及时告知中国的军区参谋处。可因为中国军队懂外语的人太少,很多情报都没能充分利用。通过这些实例讲述,文化知识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学员们的脑子里。

  文化课的徐教官满腹才华,讲国际国内形势不照本宣科,而是经常结合各地的特产、自然气候、传说进行讲解。许多典故传闻学员们从未听过,非常新奇。他讲东北三省的历史时,穿插讲丹东五龙山的温泉,说那里的温泉水质纯净细腻,含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多方面功效。寒冷的冬天,可以在室外泡温泉,享受温暖泉水的同时,还可一览五龙山的壮丽景色。夏日酷暑时分,泡温泉可以消暑解乏。东北不但有美丽的温泉,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乌苏里江流域有大片湿地,夏天数十万只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站在广袤的湿地平原上,远处的花草树木、各种鸟类与湛蓝的天空互相辉映,构成绚丽的画卷。在这之前,东三省在学员们的印象中,除了苦寒和白雪,就是凛烈的北风,想不到还有如此瑰丽的风光。从徐教官那里,学员们了解到祖国山河的美好,更增强了珍惜美丽家园,将日寇赶出中国的决心。最后,徐教官告诉大家:“日本是个岛国,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取得的胜利只是暂时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以空间换时间,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他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坚定了学员们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2年,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操场上,旗帜飘扬,《黄埔校歌》响彻云霄,“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的口号声气壮山河。但张远此时的心情并不好,由于他在军校表现好,成绩优秀,毕业前学校负责人找他谈话,让他留校担任教官,这让他上前线杀敌的愿望落空。看着即将奔赴战场的同学,张远拉着他们的手,又是羡慕又是不舍,心里五味杂陈。

  张远教学很认真,讲排雷课时,要求学员熟悉各种地雷性能,不但要会拆、会装、会排,还要会看、会听、会探。张远在课堂上一再强调,排雷比走钢丝还危险,排一次雷就是在鬼门关上走一回。如果不小心,技术不过硬,不是丢条腿,就是少条胳博,严重的甚至丢掉性命。工兵虽然苦,但作用巨大,没有工兵开路,其他兵种在进攻时,会遇到很大障碍。

  张远对学员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动作不规范,从头再来,毫不留情。为了教出优秀的学员,培养学员们严谨的作风,张远煞费苦心。一次演习,张远说:“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把我埋的雷排掉,我发奖。”张远布的雷不难,学员们很快完成操作,骄傲地看着张远。张远看看学员们,严肃地说:“我可以宣布,你们已全部阵亡。”说完上前,指着地雷说:“这颗地雷下面连着一个炸药包。我有意把地雷周围的土翻动了一下,可你们没有一个仔细观察。做一个合格的工兵,不但要胆大,还要心细,善于观察,冷静判定,肯动脑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张远自身的高超技术更是让学员们心服口服。有一次,学校组织排雷训练,张远不用排雷器,而是就地取材,用树枝制造简易工具,很快排除地雷,让师生们大开眼界。

  严格教学之余,张远对学员们的生活也很关心,每当学员遇到困难,张远都及时帮助解决,学员们都喜欢他。张远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品德,也给学校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海上交通补给线接近瘫痪,急于打通一条大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跨越朝鲜半岛进入中国,过山海关,沿平汉铁路一路南下,日军把打通这条交通线定为“1号作战”计划。衡阳位于粤汉、湘桂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国军队守住衡阳,可为抗战胜利争取有利条件;日军攻下衡阳,可顺利打通陆上交通线。为此,衡阳是日军计划中的主战场之一。

  6月21日,日军先头部队抵达衡阳外围。战斗开始,日军两个师团的精锐部队包围了衡阳城内方先觉的部队。军校接到通知,组织一支工兵队,配合薛岳部队的坦克营增援衡阳。当时有教导团的官兵在学校培训,学校从教导团、即将毕业的黄埔生中抽调技术骨干,成立工兵连。连长姓王,山东人。张远任排长。工兵连的任务是战前为坦克部队开辟道路;撤退时,殿后埋设地雷,阻敌追击。

  “雁到衡阳不南飞,客至衡阳不思归。”衡阳以它靓丽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风名扬天下。但此时的衡阳炮火连天,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景象。路上,张远看到逃难的老百姓携带破烂的衣物,形容枯槁,在大树下、古庙门口歇息。倒在路边的尸体,无人过问,任由野狗撕咬。越往前走,战争的气氛越浓,野战医院人满为患,前线还有伤员不断抬下来。

  工兵连赶到指定地点时,坦克营部队已经到了。坦克营刘营长是河南人,黄埔生,打过很多仗。刘营长把王连长、张远等人带到一片开阔地前说:“前面是衡宝公路,再过去就是衡阳城的西门。我打算从这里进攻。这地方是雷区,清理它需要多长时间?”刘营长目光坚毅,很有军人气质,让张远感到精神倍增,初上战场的紧张心理一扫而光。张远看着近千平方米的开阔地,说:“交给我们排吧!20分钟,我把雷排完。”“20分钟?”刘营长有点吃惊。“对!不会超过20分钟。”

  第二天拂晓,在炮火掩护下,张远带工兵排把炸药包放进雷区引爆,全排仅用十几分钟,就在近千平方米的雷区开辟了一条通道。坦克营排成战斗队形向衡阳推进,后面的敢死队端着轻重武器,身上挂满手榴弹和弹夹。猛然间,前方迸出一道道炽烈炫目的火光,响起持续爆炸声,前面几辆坦克被击中着火了,后面的敢死队没有退缩,他们手中的轻重武器发出震天的怒吼,冲进日军的火力圈。一伙日军端着刺刀刚从炸塌的掩体里冲出来,就被敢死队猛烈的火力消灭。敢死队眼看就要冲上日军阵地,日军残忍地施放毒气,敢死队队员伤亡惨重,刘营长死里逃生。

  7月初,驻柳州基地的空军支援衡阳,营指挥部的气氛活跃起来。刘营长请示上级后,再次组织进攻。当坦克部队接近敌阵地时,几十名身上捆满炸药的日军突然从阵地冲了出来,瞬间炸毁中国军队数辆坦克,还没等坦克后面的中国士兵反应过来,后续的日军已端着刺刀冲了上来,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坦克营最终以破釜沉舟的决死精神杀开一条血路,冲进日军阵地,张远也带工兵排跟上,只见日军的枪支弹药丢得到处都是,敌我双方尸体保留着各种战斗姿势,交叠在一起。退下去的日军来不及运走同伴的尸体,就将每一个死者的一只手砍下带回去。

  坦克营正准备向纵深扩大战果时,日军援兵赶到,坦克营被迫退了下来。张远立即带工兵排埋设防步兵压发雷。张远埋雷打破常规,采用一雷多线、多雷一线。埋单发地雷时,引爆装置安放在地雷底部,这样布雷即使被日军发现,也不易排除。看着被地雷成功挡住的日军,张远庆幸自己平日刻苦钻研,才做到在战场上游刃有余。坦克营前后执行作战任务几十次,张远带工兵排在这些行动中从未缺席,每一次行动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兵部队不单是排雷,还有架桥、开路、修建指挥所等工作。

  衡阳保卫战中,张远和工兵排的战士一个月没有换洗衣服,身上到处都是虱子,有时一整天没有饭吃,渴了就到河边喝水,只要能够果腹的东西,都塞进肚子里。有个年轻战士连续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累得坐在路边,嘴里吐着白沫,张远看着很是心疼,没想到年轻战士喝了几口水,拿起工具又上了前线。

  7月上旬,日军的增援部队切断了湘桂线的白鹤铺,实现了对衡阳的合围。8月初,城内守军开始巷战,5日,远望衡阳城里火光冲天,8日衡阳失守。张远率部返校,走到半路,突然感觉胸中乱搅,无法抑制,“哇”地一声喷出一口鲜血……由于劳累过度,张远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衡阳保卫战后,张远在重庆住院。在这期间,他才全面了解到自己当时在衡阳经历的那场战争。方先觉在衡阳城内只有1.7万兵力,进犯衡阳的日军约11万人,而且装备精良,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十分悬殊。但方先觉临危不乱,精心布置,从6月23日开始,日军每占领一处阵地都付出沉重代价。

  7月,日军68师团组织敢死队进攻衡阳西门,守军与敢死队拼刺刀,眼看日军敢死队要攻入西门,守军引爆身上的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手榴弹的爆炸声持续一个多钟头,冲上来的日军敢死队全部被炸死。

  衡阳张家山阵地打得最为激烈,敌我两军反复争夺,短兵相接、刺刀肉搏达20多次。日军第133联队数次攻上山顶,都被守军打退,山下、山上日军士兵的尸体,重重叠叠堆了好几层。日军133联队由最初3000余人,打到最后只剩250余人。

  “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张远在报上看到方先觉的最后一封电报时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方先觉于1944年8月6日下午,在衡阳城内发给蒋介石的最后一封电报。当时,衡阳城内的守军,历经一个多月的苦战,粮食弹药严重匮乏,城内池塘里的鱼虾浮萍,早已被采食一空。因为药品奇缺,伤兵们化脓感染的伤口只能用盐水清洗,重伤者没有药物救治,只有等死。

  方先觉日思夜盼的援军,迟迟不见踪影。城内战场早已成了一片焦土,遍地尸体在酷热的夏季里散发出一阵阵恶臭。8月7日清晨时分,日军从衡阳城北门撕开了一道口子,杀入衡阳城内,衡阳城破。

  张远说:“方先觉是抗日名将、民族英雄,他的英名必将万古流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远在句容做裁缝。虽然生活拮据,但他依然保持军人的习惯,每天按时作息,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屋里收拾得干干净        净。“梨花无言只顾白”,在张远的眼里,得失、生死、荣辱都是浮云。

  92岁那年,有志愿者找到张远的儿子张力,告诉他,南京档案馆里的黄埔同学录中,有他父亲的名字。直到这时,张力才知道,父亲是一个黄埔抗战老兵。张力说:“小时候,我只知道父亲是一个旧军人,除此之外,根本不知道他以前做过什么。”

  采访结束,笔者问张远:“上战场怕吗?”“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张远用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回答。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对张远来说,苍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他的报国心。

相关新闻